4月7日上午10點,新國展W201會議室氣氛熱烈,兩百多人的大廳座無虛席,21屆制冷展主題論壇正在這里舉行。
與會的幾位專家被論壇主持人、中國制冷協會副理事長吳德繩稱為“重量級”,而且他們也都做了認真的準備。包括因公事未到論壇的國務院參事徐錠明,也將他的報告“科技與低碳”打印多份,放在會議廳供大家取閱。
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吳季松的報告從他熟悉的受控熱核聚變、氫的和平利用講起,穿插自己在國內外工作的經驗,用風趣生動的語言解析了當前國家低碳政策。他說以現有的消耗速度,全世界的石油將在45年后耗盡,如果我們再不轉變發展方式,到時候每家每戶的汽車就成了清朝官員門前的轎子,只能是個擺設。低碳發展實際是一種迫不得已的的發展。碳是資源耗竭、環境污染、生態惡化的源頭,從高碳到低碳趨向無碳和碳循環是必然的趨勢。
作為中國知識經濟的第一人,吳博士把低碳發展的源頭歸納為新經濟理論。他通過圖表詳細解釋了新經濟理念的理論與實踐體系。這種理論具體來講就是再思考(Re鄄think)、減量化(Reduce)、再利用(Reuse)、再循環(Recycle)和再修復(Repair)的5R理論。如減量化是形成合理需求,建立與自然和諧的新價值觀;再利用則是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,建立優化配置的新資源觀;再循環是一種經濟體系由生產粗放的開鏈變為集約的閉環,建立生態工業循環的新產業觀。
“我們常說自主創新,從空調制冷行業看,我認為創新首先應該是大體系與思想上的創新,而不是糾纏于局部的小打小鬧。開出一條新路是破解阿克琉斯追龜說的惟一方法?!鼻迦A大學建筑節能中心江億教授在主題論壇上說。
作為制冷界惟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,江億的報告直切主題———對空調制冷領域未來發展的思考。涵蓋了空調制冷系統現狀與市場需求;空調制冷系統面臨的主要問題;可能的解決方案以及有待解決的核心關鍵技術四個大問題。雖然沒有直接點名低碳理念,但節能與降耗卻貫穿他講話的始末。
江億指出目前空調制冷系統在冷凝除濕、系統結構體系、排除濕熱的損失、輸配形式、末端形式、新風輸送都存在很多問題。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技術創新大幅度降低能耗和成本,實現中國創造,引領全球市場。未來空調制冷的發展方向是根據不同功能建筑空間不同熱負荷特性,運行不同的需求;根據實際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特點不同形式的空調制冷方式。比如民用建筑和工業建筑對制冷的要求完全不同,拿民用建筑來說,我們需要冬夏季統一,高溫供冷,低溫供熱;溫度濕度獨立控制的空調系統;同時要降低輸配系統能耗,集中于分散相統一,充分保證新風供應和有效新風利用。
國際制冷學會總干事DidierCoulomb先生最后作了題為“哥本哈根會議和我們的低碳責任”的報告,他指出制冷在人們的生活中已經不可或缺,糧食、衛生、能源方面都有廣泛應用,也因此對環境產生了一些影響。未來人類將面臨很多來自能源方面的挑戰,生態環境問題已迫在眉睫。他還向大家介紹了哥本哈根會議的一些情況,呼吁大家為低碳發展盡自己的一份力。